流平剂有哪些分类
流平剂有哪些分类

流平剂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种是调整漆膜的粘度和流平时间,这类流平剂大多是一些高沸点的有机溶剂或其混合物,如异佛尔酮、二丙酮醇、Solvesso150等。
另一种是通过调整漆膜表面性质,通常人们所说的流平剂大多是指这一类流平剂。这类流平剂通过有限的相容性迁移至漆膜表面,影响漆膜界面张力,使漆膜获得良好的流平。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这类流平剂目前主要分为三大类:有机硅类、丙烯酸类和氟碳化合物类。
1、有机硅流平剂
有机硅流平剂可以降低涂料的表面张力,加强涂料底材的润湿能力和漆膜的流动性、消除旋涡防止漆膜表面发花,降低漆膜表面的张力,还能改善涂层的平滑性、抗挂伤性和抗粘连性。
但这类流平剂的显著缺点是存在稳定泡沫、影响层间附着力,有些还影响施工环境,如烘炉容易产生污染。按其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三类: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烷基硅氧烷和有机改性聚硅氧烷,其中有机改性聚硅氧烷最为重要,纯聚二甲基硅氧烷它与涂料体系的相容性较差,现在已经基本很少使用了。
2、丙烯酸流平剂
丙烯酸酯类流平剂是通过改变分子量和极性来实现受控性的,丙烯酸酯类流平剂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可以是线型结构的,也可以是带支链的,也可以是无规共聚的,也可以是嵌段共聚的。丙烯酸流平剂主要分为纯丙烯酸流平剂和改性丙烯酸流平剂。
①纯丙烯酸流平剂又可分为传统的非反应性丙烯酸流平剂和新型含管能团的反应性丙烯酸流平剂。这是一类分子量不等的丙烯酸均聚物或共聚物,这类流平剂只需要轻微降低涂料的表面张力,就能够平衡漆膜表面张力差异,获得平整的、类似镜面的漆膜表面。
传统的非反应性丙烯酸流平剂的缺点是:高分子量产品,可能会在漆膜中产生雾影,低分子量产品,又有可能降低漆膜表面硬度。而含反应性官能团的丙烯酸流平剂就解决这一问题,在提供良好的流平性同时,不会产生雾影也不会降低表面硬度,有时还会提高表面硬度。
②改性丙烯酸流平剂主要的品种分为氟改性丙烯酸流平剂和磷酸酯改性丙烯酸流平剂。
氟改性的丙烯酸酯类流平剂的应用比较广泛,用氟改性丙烯酸使氟和丙烯酸的优缺点互补,使得这类流平剂趋于完美。与纯丙烯酸流平剂不同,改性丙烯酸流平剂可以显著降低涂料的表面张力,这样就会在具有流平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底材润湿性。
3、氟碳化合物类流平剂
氟碳化合物类流平剂性能高效,但价格比较昂贵,所以一般使用在丙烯酸流平剂和有机硅流平剂难以发挥作用的时候,但是也存在稳定泡沫、影响层间附着力的倾向。

【返回上一页】
最新产品
- 润巴Ranbar Red I4140L镉红颜料性能与应用解析
- 润巴铋黄颜料I3816尼龙用包膜钒酸铋无机颜料黄184
- 紫红色溶剂染料 | 溶剂红52 | 润巴Ranbar Red 5B
- 科莱恩HN4G颜料黄150水性装饰凹版印刷油墨专用偶氮镍黄颜料
- 巴斯夫高性能涂料颜料Cinquasia Red L4330喹吖啶酮颜料红
- 欧励隆食品级炭黑粉PRINTEX F80过FDA高纯度炉黑
- 巴斯夫分散剂4703高效油墨分散剂埃夫卡EFKA PX 4703
- 润巴金属络合染料Ranbar D878高性能蓝相紫色混合染料
- 科莱恩Hostastat HS 1 pills Zn塑料用阴离子抗静电剂
- 科莱恩Hycite 713多功能镁铝水滑石除酸剂和稳定剂
- 科莱恩Licomont NaV 101褐煤酸钠成核剂和润滑剂
- 科莱恩抗氧剂Hostanox P-EPQ高效亚磷酸酯抗氧剂
产品列表
最新文章
- 2024-2029年全球特种炭黑市场预测: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30.3亿美元
- 工业安全颜色应用指南:作用解析与高性能颜料推荐
- 科莱恩Ceridust 1310米糠蜡:稳定巴西棕榈蜡供应的新型蜡解决方案
- 造纸染料市场分析与预测(2024-2032)
- 皮革染料市场规模、类型、应用分析及增长趋势预测(2025-2034)
- 2025国际涂料展 | 上海精颜化工将携优质颜料、染料及助剂亮相
- Tronox特诺钛白粉闲置其荷兰工厂,优化供应链提升竞争力
- 颜料选择指南:如何平衡核心需求、性能优化与成本控制
- 颜料表面处理的作用及其对应用性能的影响
- 苏达山化工完成对辉柏赫颜料的战略收购,打造全球颜料行业新巨头
- 化妆品染料市场分析:2025-2030年趋势与预测
- 钛白粉市场风云再起,龙头企业纷纷提价
- 氧化铁颜料价格上涨趋势分析及行业应对建议
- 全球色母粒市场分析:2025-2030年趋势、预测与区域洞察
- DIC集团2024财年业绩报告:销售额增长3.1%,营业收入大幅上升
- 紫外线光稳定剂市场规模与趋势分析
- 光变色染料的应用与技术:变色原理、领域与未来发展
- 巴斯夫BASF集团发布2024年全年初步数据
- 巴斯夫涂料业务部发布2024年汽车OEM涂料色彩报告
- 白色无机颜料市场前景:增长趋势、驱动因素与创新